人类自古便热衷于预测。中国殷商时期占卜之风极盛,设有专门机构和卜官,祭祀、气候、收成、征伐、田猎、病患、生育,无不问卜以得知福祸,决定行止。当时龟甲、牛骨为常用的占卜材料,用木材烧灼甲骨背面的窝槽,以裂纹的长短粗细、曲直隐显来判断吉凶成败,并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在甲骨上。后世,依据出土于殷墟的甲骨文,竟把中国可以考信的历史提早了一千年。 如今,投资是许多艺术品购藏者的要务,预知市场的走势成了他们的头等大事。 艺术市场里既有摇钱树,也不乏陷阱。购藏者欣喜于当前火爆行情的同时,更关心市场的未来,希望应对变化趋利避害。预测性的信息因而日益受到关注,打开艺术类的报刊、网络等媒体,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有关艺术市场的预测或猜想,比如新一年能否保持上涨势头?哪个板块会接力轮动?谁能成为新的增长点?。甚至有人声称,自己掌握着下一波行情的详细名单。 此类的市场预测能否很精准呢? 不妨先看看罗杰斯对中国股票市场的预测。罗杰斯是华尔街风云人物、美国证券界最成功的实践家之一,被誉为最富远见的国际投资家,巴菲特曾称赞他“对大势的把握无人能及”。然而,他在4年前对中国股市的不靠谱判断,至今仍是股民的话柄。2007年1月,当上证综指从1252点上涨到2975点时,他深表担忧,提醒中国股民要注意泡沫。但在随后的9个月中,上证综指却连续暴涨,直至10月份达到6124点才一路下跌。由此,《证券日报》推出的“2008年财经大盘点”将他评为“最不靠谱预测者”。 2011年4月,罗杰斯接受央视《经济半小时》采访,当被问及“对市场的判断是否总是比较准确”时,他的回答是:“不,并不总是准确,我也犯过很多错误”。这次,他对当前中国股市的预判是:“总有一天会重回6000点,我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,也许会在2015年,也许是2012年,也许是2023年,我不知道。”股民不仅难以从罗杰斯那里得到确切答案,《经济半小时》对一百位经济学家做了 “未来6个月内A股的走势”问卷调查,得到的答案同样莫衷一是:51.3%认为会持平、44.7%认为会上升、3.9%认为会下跌。难怪一则揶揄经济学家的笑话说:“为什么上帝创造了经济学家?是为了让天气预报显得很准确。” 其实,经济学理论不能准确预测经济现实,属于常态,因为经济学不同于自然科学。 大多数自然科学定律包含限制性条件。在自然科学试验中很容易制造特定环境,以排除干扰因素,完全可以根据定律准确预测将要出现的现象。在经济学中,很多定律同样附有限制性条件,只有当现实条件与定律的假设完全吻合时,才能得到相应的结论。但在现实经济中,不可能制造有限制的环境,也永远不可能列举出所有限制条件。所以,现实中的偶然情况往往成为干扰因素,让预测的准确性大打折扣。 为了摆脱“经济学理论不能完全适用于现实世界” 的困境,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彻底取消了“对假设本身进行检验”的必要性。他认为,对某一假设的有效性进行检验的唯一办法,是把根据假设推测的结论与经验相对照:如果其推测结论与实际证据相抵触,该假设则不成立;如果其推测结论与实际证据不矛盾,该假设则暂时被人们接受;如果其推测结论多次成功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抵触,该假设则具有相当的可信度。他还认为,真正重要定律所依据的假设,是对现实粗略的、不十分精确的描述。弗里德曼方法论是现今主流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之一,在其指引下,经济学测不准是必然的。 既然现实经济难以测得准,为什么艺术市场的预测层出不穷呢? 因为一些预测确实看起来很灵验。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:他到一所小学假装给学生测验智力之后,随便抄下一份名单交给老师,称那些孩子才智出众。尽管名单中的不少学生表现平庸、甚至很差,但因为是经过了权威心理学家的严格测试,老师们深信不疑。于是,老师对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开始充满期待、信任和鼓励。数月后,罗森塔尔给名单上的学生复试,发现他们果然脱颖而出、出类拔萃。这种人际沟通中的“心理预期自我实现”,后来被称作“罗森塔尔效应”。 在经济生活中、特别在金融领域,“预期的自我实现”普遍存在,它会使本来不会精准的预测神奇地应验。比如在股票市场,股民经常不自觉地参与到“预期的自我实现”之中。当某位权威股评家断言某只股票即将大涨,可能引发大量股民的上涨预期,于是大量买入。结果,该支股票果真如股评家所言,一路疯涨。相反,当某位权威股评家断言某只股票即将大跌,可能引发大量股民的下跌预期,于是大量抛售。结果,该支股票果真如股评家所言,一路狂跌。 |